当前位置: 首页 > 队伍建设 > 廉政之声
警惕潜规则下的“逆淘汰”
作者:姜善宇  发布时间:2011-11-09 14:48:44 打印 字号: | |
  最近,中纪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组副组长、监察室主任任卫华同志,在反腐教育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词汇——“逆淘汰”。所谓逆淘汰是指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一种“逆向机制”,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生成,成为人们所说的“潜规则”,其实质就是汰优择劣,间接地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,即为“逆淘汰”。这种颠倒扭曲的淘汰方式越厉害,对社会的破坏越大,让坚持原则、不肯妥协的人出局,让结党营私、徇私舞弊的人越坠越深,欲罢不能,导致是非颠倒,曲直不分,公平难觅,正不压邪,公信力缺失,社会环境恶化。当逆淘汰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,却又无力改变的事实时,就会获得“合法性”,损害党和国家形象,腐蚀人们的灵魂。

  治理“逆淘汰”现象,关键还在于惩治腐败。

  第一,要肃清封建官场文化对思想的荼毒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:“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,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,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”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,官本位意识仍有相当大的市场。我们不但要警惕资产阶级消极庸俗的东西对人们的侵蚀,也要注意封建腐朽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。长达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毒害甚深,一本《厚黑学》道尽了官场沉浮的“玄机”,更厚、更黑者往往是最“成功”者。所以,从古至今,一些“格言”经久不衰,如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”、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、“官场如战场”、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、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、“出头的椽子先烂”等等,成为人们为官处世的“规则”,虽上不得台面,但有时比正式的“规则”还管用。因此,破旧立新是应对“逆淘汰”现象的当务之急。

  第二,要重建社会道德,提高民众素质,净化官场生态。反腐败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,没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,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而且从长远看,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和民众素质的提高更是带有根本性的东西。社会舆论的冷漠、人类良知的扭曲和道德底线的溃散往往就是腐败的开始,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公共道德、价值观,就会造就与之相对应的政府和公职人员。因此,提高民众素质,倡导现代文明,增强反腐意识,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基础性工作,它是反腐败的“阿基米德支点”。

  第三,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,依靠制度创新遏制腐败。冰

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,而一个坏的制度却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,甚至会走向反面。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,而是说领导制度、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、全局性、稳定性和长期性。这种制度问题,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。中央先后出台了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(试行)》、《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》,这对加强党内监督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,遏制腐败行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,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,腐败也必将无立足之地。

 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普通干警,要从日常工作点滴做起,常怀谨慎之心,常思贪欲之害,常鸣警觉之钟,像卞富学院长讲的那样:“清清白白做人,认认真真办案”,方为安身立命之根本。 (法警大队法警)
来源:《皇姑审判》
责任编辑:高翔 宋?